董婧怡:用真诚的心,做实在的事

发布者:党委学生工作部发布时间:2012-11-17浏览次数:358


董婧怡,经贸学院10级本科生,国贸金融实验班学生。曾担任经贸学院社团管理中心副主任。获校三等奖学金,院优秀团员,浙江省调查统计大赛校一等奖,厚德杯案例分析大赛校际决赛一等奖,运河杯科技竞赛校三等奖,新生英文演讲赛二等奖等荣誉。带领公益团队“践行者”长期致力于儿童垃圾分类教育,在谷歌“益暖中华”全国大学生公益大赛中入围决赛并获奖。

 

董婧怡是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金融专业的一名在读本科生,她带领的公益团队里也有多名队友是金融专业的学生。金融专业的学生为什么会选择踏上儿童垃圾分类教育的公益之路,每次被问到这个问题,他们都说,这也许是一个缘分,但更多的是因为垃圾分类在他们的生活中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而且他们觉得可以为此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公益源于生活,理念来自实践

董婧怡说,他们在网上看到不少资料,目前中国城市垃圾处理中填埋法处理占70%,堆肥占20%,焚烧占5%,其他(包括露天堆放、回收利用)占5%.中国的垃圾处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随着社会发展,需要处理的垃圾越来越多,然而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引起大规模的土地污染、大气污染甚至水源污染,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现在空气中可测的二恶因的含量很大一部分是由垃圾焚烧带来的,由此引起的臭氧空洞等问题将是国家甚至全人类未来发展的隐患。于是他们就想,大学生能够为此做些什么呢?“老师从小教育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但是如今,我们已经长大成人,我们应该肩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使命,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处理的问题。在这项巨大的工程中,首要前提就是对垃圾进行正确的分类,以保证处理过程的高效节能环保,并且回收很大一部分可再利用的垃圾,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节约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和能源。”董婧怡说,他们团队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共同的想法走到了一起,当然,他们邀请了生环专业的同学加入团队,以确保这个公益活动的专业性。

选择儿童作为垃圾分类教育的对象是否妥当?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儿童从小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董婧怡和她的团队们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前期调查和咨询。他们觉得只有经过实地调查,和专业人士面对面的交流,才能找到相对正确的公益理念,才能确保这项公益活动有意义。他们的想法首先获得了辅导老师的肯定,接着获得了杭州市环境科学卫生研究所、杭州市环保志愿总队的支持。董婧怡说,他们几次前往杭州市环境科学卫生研究所和负责人交流,了解了一些杭州市垃圾分类开展的情况和一些相对专业的垃圾分类知识,并向他们借用了专门用于垃圾分类教育的垃圾桶模型。除此之外,他们来到社区和幼儿园收集家长、老师对垃圾分类活动的建议。“尽管都是儿童,但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上小学的小朋友的接受能力还是有不少差距,因而我们需要针对不同年龄层次设计不同的垃圾分类教育活动。我们向老师们家长们询问儿童最喜欢的一些游戏,了解他们平时是否熟悉垃圾分类。”正是因为有了详细的前期调查准备,这项公益活动的理念获得了肯定,继而付诸实践。

精心、精致、精美

一张小小的垃圾分类卡贴、垃圾分类明信片,一封给家长的信,一套垃圾分类教育卡片……每一样用于垃圾分类教育的物品都是他们精心设计的成果。他们团队觉得,既然做了这个公益活动,就要做好,做精致,一份精致的明信片可以被小朋友们传递给更多的同学,而一份粗糙的宣传品只会被丢弃。董婧怡说,他们准备的教学卡片、PPT、垃圾分类游戏等都是几易其稿。“先是我们内部审核修改,然后亲自送到社区负责人或幼儿园老师手中,听听他们的意见再修改。”

2012年,董婧怡带领团队先后来到杭州多所幼儿园,开展了“让垃圾分开去旅行”之“垃圾分类,着落幼儿园”的活动。他们通过特制的垃圾分类实物卡片向小朋友们介绍垃圾分类知识,并结合模拟扔垃圾,学唱垃圾分类歌等形式强化教育效果,让垃圾分类知识在小朋友们心中播种发芽。又与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一起沿着西湖向行人发放自制的环保袋、旗子等,向更多的人宣传垃圾分类。

在暑期,他们团队分别在杭州多家社区举办了让垃圾分类去旅行社区巡回课堂的活动,向小朋友们简单介绍了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并通过游戏加深小朋友的记忆。此外他们在打铁关等社区举办了垃圾分类教育的亲子活动,旨在通过孩子与家长的共同参与,将垃圾分类的意识通过以家庭为单位的形式传播开来,以此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当中。

这些精心设计的垃圾分类教育活动受到小朋友们的热烈欢迎,每次活动,场地上都坐满了小朋友。循序渐进的课堂,有趣的教学方式和激动人心的垃圾分类游戏、精美的垃圾分类奖品让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参与其中。同时这项活动获得了社区、幼儿园、家长们的一致好评。这个项目的理念——教会儿童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同时通过对孩子的教育来进一步影响家长,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充分地体现。在他们团队的不懈努力之下,已有机构向他们伸出橄榄枝,希望与他们的活动进行长期的合作。

这是董婧怡和她的团队最希望的发展方向,因为这项公益活动,大到垃圾分类教学课堂,小到垃圾分类奖品都是他们亲自设计,并且都经过反复的修改讨论,并且咨询了相关政府机构,获得了他们的肯定。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和可操作性。其实公益活动也可以打造出“品牌”,这个品牌具有特定的品质,特定的品位,具有特定的吸引力和持久性。垃圾分类在我国是一项持久的工作,而垃圾分类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董婧怡他们希望我们设计的儿童垃圾分类教育活动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更长时间地推广。对于未来,他们都充满信心。

没有百分百的个人,只有百分百的团队

   作为队长,董婧怡一年来为这项公益活动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活动前期她召开团队会议,组织团队培训,招募新成员,建立团队制度。组织讨论活动方案,综合大家意见并咨询专业人士。安排队员在杭州各城区实地调查垃圾分类状况,了解儿童及家长的意见,完善活动方案。组织公关组联络环保机构、媒体、顾问,组织宣传组进行宣传规划,创建博客等。活动开展阶段,她组织队员进行多方位宣传,做好队员任务布置分配和培训工作,考察场地,检查各类活动用具,与相关机构做好沟通。每次活动开展后,她组织队员完成个人总结,分工撰写团队总结,收集、处理、分析数据,整理访谈得到的资料,整理相片,视频,文字等。因为总结经验,吸收大家的意见,他们每一次的活动都会比上次有所进步。“为了这项儿童垃圾分类教育活动,我们从去年就开始准备,今年付诸实施。确实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我们都觉得这些都是值得的,我们看到了这项活动的价值,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看到了儿童垃圾分类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没有百分百的个人,只有百分百的团队。”这一年来董婧怡对这句话感触颇深,个人难免有疏漏的时候,难免有低落的时候,但是因为大家组成了这么一支热心公益的团队,这些个人的情绪和失误总会被团队的力量所弥补。“很庆幸我们能够走到一起做这项公益活动。每一位队员在合作中成长,在奉献中收获,因为有了大家真诚的友爱和充满激情的智慧火花,我们做到了大学生公益,用真诚的心,做实在的事!”对于未来的梦想,董婧怡表示希望能在儿童垃圾分类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希望团队能够向更多的孩子宣传垃圾分类,带动更多家庭参与垃圾分类活动。